80年的樂山犍為街頭,一位挑起扁擔走街串巷賣小吃的婦人,是那個時候當地好吃嘴都記憶猶新的。
扁擔里面就只有一樣菜——餉皮(俗稱“響皮”),還有一道小吃——犍為薄餅。響皮其實就是豬皮片薄,吃得是刀工和味道,但喜歡吃的人還不在少數。薄餅則是犍為最經典的街頭小吃之一。
慢慢的,因為味道好,這位婦人開始在犍為聲名鵲起,拿手的招牌依然火爆,菜品也不只只有響皮了,形式上差不多已經演變成缽缽雞的雛形。
缽缽雞到底是啥子?
就是因為里面葷菜都是雞身上的,能吃的都分解穿成串,就連湯汁也是雞熬出來的高湯,一缽缽都是雞所以干脆直接叫成缽缽雞。再后來又加入了大家都喜歡吃的一些素菜,就成了現在的樣子。
之后,她又在樂山城區開了店,一門面一個門面地擴大。但都選的是自己老店的隔壁或者附近,慢慢的,那一片的五六家門面都變成了她家的。到現在,毫不夸張地說已經成為了樂山小吃的門面之一。
葉婆婆進化史
所以在樂山人心中,葉婆婆,才是資格的萬人迷。
連開三家店,幫成都人省了幾十萬路費錢。
印象中原來每次到了樂山,大家都要去吃一波葉婆婆,必打卡!吃完還要打包點兒回來接到吃。更有甚者,為了一頓葉婆婆就能專門跑一趟樂山。
去年開到了成都,簡直把一抹多人高興昏了!下樓就吃得到葉婆婆的愿望真的一不小心就實現了~路費都不曉得省了好多頓飯錢!